数学是认知世界的基础语言,也是科技革命与国家崛起的隐形引擎。从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微积分,再到现代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历史证明:数学强国即世界强国。当前,中国加速数学布局,既有优势,也存挑战。近年来,在AI技术发展背景下,我校以大学数学建模比赛为依托,深化数学实践教育改革,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切实营造数学逻辑思维,紧密联系专业群人才培养特点,融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实现“岗课赛证”的有效融通,探索出一条创新实效的数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方向:聚焦三大核心目标
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宗旨,将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创新求实融入数学教学,通过数学史、数学家案例等,传承科学家精神与人文情怀职业素养。
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性培养。强调数学逻辑推理的严谨性,通过问题链教学、生活情境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学创新。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资源平台和AI技术等手段,拓展教学场景,打造“多元化”教学平台,实现沉浸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成功经验:多维度推进教学创新
重构课程体系,融入家国情怀。在微积分、概率论等课程引入工程案例(如“航天轨道设计”),结合数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应用能力,并通过数学史弘扬爱国情怀。
创新模式,强化逻辑思维。采用问题导入和情景式教学模式,如在“极限”教学中设计效率目标,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反思意义。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升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技术赋能,拓展场景。开发“航天轨道优化”等虚拟仿真实验,结合VR技术让学生感悟数学价值,建设“数学文化”慕课,拓宽个性化学习路径。社团驱动,以赛促学。数学建模社团构建“培训—校赛—国赛”三级体系,提升实践能力。

图片1 数学建模社团活动
三、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学生能力与团队影响力双提升
近三年累计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形成“学-研-用”闭环良好运行教学生态。未来将探索AI辅助训练与跨学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数学思维与创新力。

图片2 数学建模荣誉证书
建设数学强国,重在培育理性与创新的沃土。当山区学生与城市同龄人共享VR实验室,当企业与高校共享算法资源,当社会理解数学的“大用”,中国才能实现从“奥数大国”到“数学文明”的跃迁。正如丘成桐所言:“民族崛起以数学勃兴为标志。”此路虽难,值得前行。
我校数学教学实践改革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数学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文图:成宝娟
编审: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