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质量年度报告(2023)
一、学院发展概述
(一)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创建于2022年8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职业通用能力、服务专业教学、增强专业发展能力等多重任务。围绕“知”的积累和“识”的融通,学院设有大学英语、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教育4个教研室,建有1个资料阅览室、普通话测试中心和通识教育实训中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立足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积极寻求课程内容与专业群的结合点、切入点不断整并和完善;充分发挥隐形活动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第二课堂”作用,截至今年11月底,全校举办了20场与通识教育相关的讲座,49个社团持续开展活动,形成了以必修课为基础,通识大讲堂隐形活动课、基本生活生存类+五大职业素养类选修课为重要支撑的多位一体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
在学校推进创建“双高”和优质本科试点专业、奋力谱写“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形势下,学院秉承“通德通识、人文化育”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不断夯实育人质量。党支部创优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助推党建文化品牌创建,立足岗位做贡献实践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教育教学管理上,重视教师团队和党员干部的业务水平提升,狠抓日常管理规范、解剖一堂课、混合式教学和分层分类教学改革,教学平台课程群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型。技能院部建设中,赛学研融合,师生技能操练成常态,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佳绩。
2.师生规模
学院目前有教职工39人,38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2人、讲师12人、助教3人、硕士26人,另聘有1名外聘教师。33名教师拥有“双师”素质、占比84.6%,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59%。专任教师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46-60岁之间10人、占比26.3%;36-45岁之间25人、占比65.8%;35岁以下3人、占比7.9%。整体看,师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35岁以下年轻教师偏少,近几年未新进25岁以下年轻教师,需补充新生力量。
3.专业设置(略)
(二)办学成果(统计2022-2023学年度,提供相关荣誉证书图片)
校级层面,4本新形态教材立项,其中3本已经出版;5门课程教案荣获优秀教案;8个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顺利结项;建成1个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3门在线课程在MOOC平台开课。省级层面,2人认真参与产教融合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荣获二等奖;成功向湖北省职教学会提交《大学英语1》课程思政省级示范申报材料;学校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参与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参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申报的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建设。赛事方面,圆满承办第十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湖北赛区复赛;教学团队斩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外教社杯”微课技能一等奖、课堂教学二等奖、数学建模三等奖;1名教师荣获省级“铜牌微团课讲师”,3名学生荣获“词达人”国赛一、二等奖和省赛特等奖。
“外教社杯”微课技能一等奖 省级“铜牌微团课讲师”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人才培养
(一)党建引领(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
党建领航带团建和文明创建,打好支部创优、综合治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组合拳”,落实“与书记相约、展通识风采”党建品牌创建。
学院直属党支部14名党员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带头下沉基层创卫、办实事1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近20次,其中历时15天的“大手牵小手”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获得温泉滨河社区高度评价;依托通识大讲堂,党员干部组建钟声文学社等6个学生社团,共举办湖畔音乐会、爱国诗歌鉴赏等活动48次;配合通识技能文化节,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想 练技能 语言传扬中华文化”大学生作品展、英语口语演讲秀和趣配音表演等助推以德立人 、以改育人、以文化人效果明显。
强化党支部领导,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组织党员集中培训学习15次,外出交流研修5次。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专题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2次,提交报告12次;加强阵地建设,4次改版完善学院网站、清理QQ和微信群,51篇新闻稿件传播了正能量。聚焦每月主题党日,讲党课6次,开展“廉政之风”活动15次,2期与市群艺馆、潜龙山居包保小区联办的活动特色鲜明、“党味浓厚”,得到群众好评和掌上咸宁报导。
掌上咸宁报导“三下乡”支教活动和红色基地研学
(二)立德树人
1.思政育人
我院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始终作为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故事、影音节选、放松音乐等素材,实现体验式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并充分运用适合于团体辅导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另外,院部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举措,要求全员坚守职教初心、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语言课程教学中以课堂为主抓手,将语言习得、价值引领与区域服务相结合,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载体有效“嫁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国际性,实现了语言载道、语言传声、语言化人。
典型案例1:
育“三农”英才 语农匠风采
——对标对表打造现代农业专业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金课
在现代农业专业群课程群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涉农职业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大国农业匠人的重任。近三年来,教学团队在教育部2021年新颁发的《高职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新标准》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我校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优势,根据地方“走出去”企业的发展需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核心,在“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学习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进行课程顶层设计
秉承咸职“厚德尚能、砺志创新”的校训,牢记“以人为本,德育为魂,素质为基,技能为先”的人才培养要求,本课程教学探索将思政教育与英语通用知识的学习有效融合,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确定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人文素养“五位一体”的思政教学目标,让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目标,团队制定“语言知识为基、职业技能为核、农匠素质为魂”“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承担起用简单的英语讲好中国农业故事、传播中国农业之声、培养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功能,展现知识性、工具性、思辨性、人文性“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特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思政特征示意图
2.创新教学与考核
课程内容结合学情,突破教材束缚,精选区域涉农职场情境语料,深度挖掘提炼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建构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怀培养于一体的特色教学内容,包含4大项目、9大模块、28个情境,解决了传统英语授课中教育价值引导随意性和碎片化问题,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文化育特色鲜明。采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式混合教学设计以及“多元交融、四环相扣、五维评价”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增强“三农”意识,达成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教案和教学设计各环节连续完整,重、难点清晰,知识点、技能点在“语”“育”交融中贯穿始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图
3、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1)加强思想引领,筑牢思政意识
教学团队在教师支部的引领下,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与书记相约、展英语风采”党建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党员成员带头认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此筑牢思想政治意识,推动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基于“五位一体”思政教学目标,团队按 Programming(思政目标规划)、Designing(思政教学设计)、Implementing(思政活动实施)、Assessing(思政效果评估)四个环节开展教学,同时将区域信息纳入教学资源系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包。
(2)优化方案教法,创新育人机制
一是将模块化思政内容、混合式学习模式、课外思政实践写入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二是创新育人渠道,定期开展英语一角,知地方、爱咸宁、兴农业英语演讲、配音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其成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亮点和拓宽思政教育有效载体。三是建立“课程+实践+教师”的“三个一”育人模式,即1门在线课程已经成形、1 个特色思政实践项目“下乡支教助力乡村振兴”受到媒体好评、1 支骨干教学团队服务5次国际援教后声名鹊起。
典型案例2:
寓教于乐促学生阳光成长
2023年11月23日晚,我校“阳光生命 激昂青春”第十五届心理情景剧大赛在科学会堂举行。
心理情景剧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释放内心隐藏的矛盾与冲突,释放压力,从中体验心理的变化过程,领悟其中道理。各个学院参赛同学们倾情投入,通过生动的演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把人物从深陷问题的痛苦与绝望到解决问题的释然与快乐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陪伴互助的宝贵。一幕接一幕的情景剧也让台下的观众们感触颇深,他们的心随着故事情节一起跌宕起伏,一起感悟人生、启迪心灵。
每年的心理情景剧也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验和领悟,促进学生阳光成长。
剧演合影
2.实践育人
学院充分发挥通识语言学科的育人功能,组织开展了以“学思想 练技能 语言传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作品展,共收到学生英语作品1128幅,语文作品526幅。展品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等主题。展品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体现了以德立人 、以改育人、以文化人,促进了学生英语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生作品展概述
《大学英语》学生手抄报剪影 《大学语文》学生手抄报剪影
学生制作的短视频展播
师生观看作品展
为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练技能、长才干、作贡献”,党员干部带头组建的ACE英语戏剧协会、钟声文学社团、悦心社、极翼轮滑协会、隶书《曹全碑》研究会、数学建模六大社团定期举办特色素养培育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助力学生特长发展和增长才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联合专业院部构建通识第二课堂,为实践育人提供新途径。教师党员携手2021级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组成“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开展暑期支教和手工技艺传授,深入书苑小区和白鹤社区开展推普宣传、关爱老人、擦洗清扫等活动,极好地锻炼了师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学院社团一览表
AEC英语戏剧协会湖畔英文音乐会 隶书《曹全碑》研究会活动剪影
极翼轮滑协会选手李少阳在全国大学生轮滑巡回赛中获得第四名
典型案例3:
“大手牵小手”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
为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关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组织21级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组成通识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温泉街道办事处滨河社区组织了为期15天的“大手牵小手”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此次活动期间,志愿者们顶着狂风暴雨,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志愿者们注重把学校“有形的书本”与社会的“无形书本”进行“无缝对接”,立足岗位实际,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辅导了社区小朋友的学习。向学校、社区、家长和小朋友们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在手牵手、心连心的情感与知识碰撞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传递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爱与力量。
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纷纷表示半个月的志愿服务让她们收获颇多,既开拓了眼界,又磨练了意志,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真正体会到‘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程丽群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 志愿服务现场剪影
师生共舞 优秀志愿者合影
3.劳动育人(略)
4.文化与美育
(1)中华文化育人,提升人文素养情怀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通过钟声文学社团举办改稿会、笔锋会、文学交流会、激情朗诵演讲、经典文学片段赏析等活动,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请进来”打好学生精神文化底子,2次邀请技能名师进校园给教育类专业学生做《课堂授课的语言及仪态》和《文学、人与媒介之关系——基于感官和时空视角》知识讲座,帮助师范生提升文学创作水平,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文学魅力,启迪人生智慧,提升人文情怀和审美修养,激发学生担负起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孙和平教授讲座现场 谭辉煌教授讲座现场
(2)培育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趣味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社团活动,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数学与统计领域的人才需求和基础教育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强化了学生在数学建模和数据处理、量化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高校数据分析等竞赛中屡创佳绩,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英语戏剧载道,提升语言交流水平
成立英语戏剧社团,举办英语短话剧的展演、配音、观赏优秀儿童剧案例、英语文化漫谈实景交流等系列活动,搭建学习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英语语言技能与思政教育、党史教育、革命故事等结合,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课内与课外结合、课本与课外读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训练,拓展了学生的英语知识、开拓思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4)传承书法艺术,提升审美情趣
成立与举办《曹全碑》研究会活动,发放供学生练习的范本,临习如楷书的颜、柳、欧、赵体等历代书法名帖示范字,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练字兴趣,提升学生对汉字规范使用及美观书写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创造美、欣赏美。在美育教育方面,制订完善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方案》,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实践》等课程设为公共艺术限制性选修课,为提升学生审美涵养做好了铺垫。
钟声文学社“艾草寄情思”诗词赏析会 数学建模社团活动
ACE戏剧社《学雷锋》戏剧表演 《曹全碑》研究会活动
典型案例4:
第二课堂秀技能,语言操练显风采
——记ACE英语戏剧社
2021年ACE英语戏剧社成立以来,作为一个学术类学生社团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目前有注册会员60余人,本年度开展活动50余场次。我们坚持语言训练和职业素养发展为宗旨,使成员能在戏剧表演,文稿撰写的过程掌握到英语语言表达技能,也极大的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同时为省级英语职场挑战赛输送了大批优秀选手。
涉外沟通能力作为当代高职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已经成为同学们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英语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导致英语科目成为很多同学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大家不敢说英语,害怕学英语。针对这种困境,我社团积极开展例如英语配音活动,英文观影活动,英语背单词比赛,红色话剧展演活动等等轻松娱乐的英语学习活动吸引同学们参与进来,鼓励同学们大胆开口,自信表达,全面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着重加强通过英文宣传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职场中的英文涉外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水平,保持良好的职场竞争力。
(三)在校体验(略)
(四)就业质量(略)
(五)创新创业(略)
(六)技能大赛
学院坚持以技能校园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技能为切入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推进通识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倡导教、赛、学、做、研不断融合。各级各类比赛不仅引领了通识课程的改革方向,培育了技能报国强国意识,而且检测和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反哺教学和科研。
典型案例5:
无畏艰难,一路拼搏——数学建模竞赛侧记
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主办的重要学科竞赛,学院高度重视竞赛工作,在组织宣传、建模团队纳新、备赛辅导、竞赛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面对众多强劲对手,尽管学生基础差,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团队不言放弃,不畏手畏脚,不裹足不前,精心准备,潜心辅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在“工学交替”的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3月,学院纳新成立了新的数学建模社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对参赛学生进行了第一轮培训,系统讲解数学建模课程和备赛技巧,为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暑假期间组织了第二轮培训,选手们顶着酷暑,每3人一组模拟竞赛,持续开展实战训练,充分展示了不怕苦难的勇气和良好团队合作精神。
一年一度的的全国竞赛一般都在教师节期间进行,今年也不例外。正式比赛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默契相伴,通宵达旦确定选题、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撰写论文,协作完成了一个漫长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竞技过程,最终斩获湖北省三等奖2项和成功参赛奖1项。
无畏艰难,一路拼搏,勇于尝试,挑战自我是数学建模带给同学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尝到甜头”的选手们表示未来将满怀激情去学习、去探索,无畏跌宕,一路向光,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启动仪式 部分学生部分获奖截图
三、服务贡献
(一)服务行业企业(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1.人才支撑
学院向华中师范大学提交87名专套本自考老生的补考、毕业审核材料;持续在全校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和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做好服务,完成了20个批次共5796人次的普通话技能测试。
2.技术研发
引导教师密切联系行业,服务企业,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迅速成长。全年教师专利授权6项,其中软著3项,专利3项,技术开发与技能服务到账经费38万元,获得创收265375万元。
教师服务企业合同
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经济效益证明复印件
(二)服务地方发展
1.产业对接(略)
2.育训并举
学院坚持“育训并举、学培融通、产教融合”,不断完善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在服务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依托各教学团队,本年度圆满完成专升本英语授课辅导、教师资格证培训和普通话培训等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1235人次。
典型案例6:
培训学习强根基筑梦升本促成长
为认真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力学生圆梦专升本,通识教育学院自今年三月初以来,持续对2021级志愿升本的学子们开展专升本英语第二阶段的培训,同时开启了2022级学生升本的圆梦之旅,计划今年年底完成第一阶段共40学时的培训。
培训工作由学院党支部书记程丽群亲自领衔,充分做好训前调研,组建有经验的授课团队,集体研制培训方案,精心选择授课知识点。将受训学生按英语基础、个人需求和参训内容分成5个班,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上课,“充电”学习。两期培训的时长均为一学年,总计80学时。培训内容从词法到句法、从句法到语篇、再到考试技巧,层层递进、螺旋提升。培训教师严格考勤管理,培训中注重语言基本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实践训练和语言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强根基、重积累,循序渐进展开培训,确保了梯度教学和培训质量。
专升本英语培训现场
举办专升本英语培训班是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创建“与书记相约、展通识风采”党建品牌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下阶段,学院将聚力开启2023级学子的专升本英语培训宣传,提前谋划,查漏补缺,点亮学生心灯,将培训工作落实洛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服务终身学习
1.社区教育
学院坚持开展社区培训、为社区提供技术和专业咨询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全年全员下社区服务培训达4次,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60人,其中历时15天的“大手牵小手”暑期社区儿童学业辅导活动获得温泉滨河社区高度评价,受到掌上咸宁媒体关注。
专业教师与万年路社区携手走进书苑小区,开展“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活动,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培养社区居民养成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与行为习惯,使社区的大小朋友们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和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无阻碍地交流把大家的情感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争做社区文明人、讲好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老师讲授普通话发音技巧 培训人员合影
2.继续教育(略)
(四)特色服务贡献
乡村振兴,通识教育在行动。整合通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语言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完成8学时“中文+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帮扶之路,创新帮扶形式,把“主题党日+”延伸到校外,以扶贫、扶志和扶智为出发点,组织党员师生、外教和咸职义工分期分批送教下乡3次,开展普通话宣传、助学扶贫和购买扶贫物资5次,努力助推乡村振兴。
典型案例7:
下乡支教暖童心 双语同台润心田
--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开展送教下乡暨爱心捐赠留守儿童活动
为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学院教育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落地生根,让留守儿童共享特色教育资源,3月10日,通识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程丽群带领党员领导干部、外教Scott和骨干教师孙婷、汪怡一行,前往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开展送教下乡暨爱心捐赠留守儿童活动。
捐赠仪式现场
外教Scott 给小学生讲解了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教孩子们认读动物词汇,辨别近形词发音,看图训练现在进行时。在课堂上,Scott老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别开生面的互动教学模式,让留守儿童进亲密接触英语;外教热情、活泼的讲授方式,夸张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英语语音语调,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将Scott老师的课堂推向高潮。
汪怡老师与孙婷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自带教案和教具,运用图片、实物和PPT等教具,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双语绘本阅读课。两位老师熟练的教学技能、富有“童真”的教学内容、极具想象力的寓言故事,启迪了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望,点燃了留守儿童的梦想,深受留守儿童和当地教师的欢迎。
此次送教下乡暨爱心捐赠留守儿童活动是我院党建的特色品牌,是落实党建工作计划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我院发挥自身优势,用实际行动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助推学校乡村振兴工作,为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我院的力量。
外教Scott与留守儿童开展互动交流 汪怡和孙婷老师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
四、文化传承(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我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要通过育人活动来实现。全年组织开展了15次集中思想政治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教职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制度文化自信;20余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如“学思想 练技能 语言传扬中华文化”大学生作品展、英语口语演讲秀和趣配音表演、职工羽毛球友谊赛、“社区文明创建有我,爱卫青春同行”主题党日活动等营造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氛围。廉洁文化演讲和微党课比赛,“百生讲坛”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以红色音乐为载体 传承革命文化”专题党课等树立了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意识,坚定了文化自信。通识语文学科团队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连接点、融通点,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将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忠诚奉献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育具有文化主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典型案例8:
技能成就多彩人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院在推进落实学校“技能校园”建设,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主题教育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将通识技能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一是构建课程技能体系,开展技能教学。根据学校“技能校园”建设要求,我院各教研室对其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进行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梳理,确定每门课程的技能点,构建课程技能体系,录制技能微课视频,在课程日常教学中融入技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通识技能。
二是开展作品创作赛及展览活动。根据通识学科特点,针对语言类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围绕语言学科的通识技能,开展作品创作赛及展览活动。作品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学生作品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学生既提高了语言技能,又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举办技能文化节活动。为持续提升学生的通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通识技能的兴趣,营造崇尚通识技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国际视野”的通识人文素养,我院在今年6月举办了通识技能文化节活动。本届文化节活动,以社团为依托,制订文化节活动方案,开展相应的活动。并邀请2名技能名师进校园开展知识讲座。文化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成为文化节各项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学习技能,训练技能,展示技能有效地提升了自我的通识技能,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通识教育学院技能文化节颁奖现场
五、国际合作(略)
六、产教融合(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一)校企协同育人(略)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略)
(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今年11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牵头组建的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我校受聘为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致力于聚焦产教融合创新根本任务,广泛汇聚优质产教资源,协同技术攻关,搭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开辟新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体系。作为参与单位,我校通识教育学院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谋实事、出实招、解难题,有序启动了在语言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语言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初步建立1个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成3个英语课程思政示范案例。
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证书
七、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略)
(二)课程建设(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课程设置方面,6次进行专题研讨,构建了由11门公共基础必修课、6门限定选修课和31门公共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选修课基本按照“职业人”和“实用性”进行设计,涵盖工程、财经、艺术、劳动、信息五大职业核心素养和基本生活、生存技能。
课程建设方面,开展8次提质培优专题工作会;基础通识学科对接课程标准和比赛、考证要求梳理166个技能点,拍摄136个微课;依托学校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契机,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已建成3个校级A级、4个校级B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初见雏形,2门课程上线mooc平台,5门课程教案评为优秀教案。
典型案例9:
大学英语在线课程建设
《高职通用英语-思政智慧版》课程坚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评价的改革,已建成思政鲜明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校级在线课程。
(一)课程建设
第一阶段(2022年3月-2022年8月):重组教材教学内容,本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原则,创建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等设置课程权重。
第二阶段(2023年9月--10月):淡化晦涩难懂的语法知识点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进行课程建设,上传各个项目学习的任务点,并对各个任务点做不同的设置,植入与生活、工作场景有关的音视频,模拟真实的情境,以增强知识点的学习的可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章节测试题进行动态反馈。
第三阶段(2023年11月-2024年1月):进一步加强督学,对学习进度较缓慢的学生进行严格的督促,鼓励其认真完成各个学习任务,保证考试的顺利通过。根据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做出详细的学习情况统计,并反馈给学生。
(二)基本信息规范情况
本课程总学时48课时,选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智慧职教平台首页有课程配套教材、课程介绍、教学团队、参考教材等完整详细介绍。页面整体布局简洁美观,色彩协调统一、栏目导航明确清晰,文字符号使用规范,完全符合教育部智慧教育平台要求。
(三)资源建设应用情况
教学开发中,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国家、学校、课程层面解析大学英语教育使命和愿景,构建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总体框架;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育人机制,实现语言“显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通,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制作各类颗粒化资源102条,其中音视频32 个、PPT14个 、文本30个、习题库习题512道,考试共计8次。教学效果较好。
(四)课程教学和示范成效明显
一是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并重的通识课程育人氛围蔚然成风。二是课程实践育人的辐射效应明显,团队教师相继荣获省级微课大赛一等奖、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二等奖、校级十佳教师、线上教学优秀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三等奖,廉政家风一等奖;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词汇能力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团队多次在“一带一路”职教培训中高效开展翻译服务,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和职业教育的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三是团队教师课程评价为优秀。职教云调查问卷和评价反馈显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满意率达94.5%。四是课程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督导评价课堂教学平均分在93.65%以上。
总之,该在线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高度统一,强化了实用性与职业性。课程内容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发挥了公共英语课程的高等教育和服务功能。
课程教学设计与思政功能示意图
知识性与思政性相融合的课程内容 智慧职教的课程单元图
(三)教材建设(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教材管理与选用方面,依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按“一级统筹,分级管理”的管理机制,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学院严格对标,95%的教材选用国规教材,每学期组织自查与抽查,没有出现教材违规使用情况,坚守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教材建设方面,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行校行企“三元”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全年开发并立项4本新形态校级教材,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数学》、《二维设计基础》3本已经出版,等待省级规划教材立项申报。
典型案例10:
校本教材 促教促赛
——《休闲农业实用英语》新形态教材编制侧记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应该以实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及工作当中。
现代农业专业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教学能力省赛备赛过程中发现,大学英语教材无法结合涉农专业,内容选取上较为单一,职业场景不够突出,迫切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适应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在次背景下,团队结合教学需求和参赛需要编写了立足鄂南本地农业资源特色的《休闲农业实用英语》,该书选材反映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体例结构符合外语习得规律,强调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技能的操练。
休闲农业是新型农业产业,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休闲农业产业的兴起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营销,电商平台的兴起,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生态乡村游都成为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特色的农村亮点名片。为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农业经营,休闲农业旅游涉外活动中具有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农业民俗文化的义务与责任。《休闲农业实用英语》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普及性,既有强烈的实用性,又有新兴专业的理论性。对于休闲农业这个新兴产业、专业,它既可以作为实践性、专业性教材及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普及农业知识的英文科普丛书。
团队在备赛交流过程中一边刻苦备战,一边根据教改和竞赛标准编制校本教材,赛前反复演练,完善行文逻辑,反复打磨试验教材的可行性,为荣获省赛二等奖,推进英语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下阶段团队将继续根据新形态教材建设要求,不断更新完善资源,争取在教学实际中尽快应用,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法改革(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
学院积极推动通识学科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改革,鼓励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式上,课程团队利用学习通、随行课堂等平台,大力实施以网络资源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讲“道”方法,课前领取任务、自主学习,课中教学演练层层递进,课后交流讨论、拓展学习,全过程灵活采用答疑解惑、任务驱动、仿真演练、小组讨论等方法,实现了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锦上添花”。
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学生按学情分成“技能班”和“提高班”,不同层次学生下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单,接受学业过程性跟踪记录与考核评价;教师充分利用We Learn平台、教学资源库、教学微视频、微软小英APP等信息化资源,采用“课前学练、课中实操和课后拓展”三段混合式教学手段,教学按 Planning(课程目标规划)、Designing(课程教学设计)、Enacting(课程实施)、Evaluating(课程评估)四个步骤展开;课程各模块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按初阶、进阶、拓展任务层层递进,将思政教育、英语通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效融合。
(五)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学院按通识学科分类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新老教师“传帮带”、党员示范岗带头作用,严格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主体责任,注重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全年组织4批次基于国标的校内骨干教师技能培训,7批次“走出去”培训交流,8次开展示范课研磨、观听课程思政建设讲座培训,3次邀请技能大师进校传经送宝。1人获评校级“十佳教师”称号,1人获评“咸职好老师”称号。团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将知识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紧密融合,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活动中做到了教学相长。
2.教研科研(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加强教科研工作,开展高水平科技服务。专任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0篇(含校报8篇);主持市厅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出版教材3部,参与出版专著5本;申请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项;4名教师参加“双百工程”锻炼。
3.教师比赛(举措、效果;典型案例、图片及统计表)
学院以“竞技、强能、载道”的技能校园建设为抓手,通过不断深化“三教”改革,着力培养德技双馨人才。赛、学、研融合,3支英语教学团队分别完成全国大学生词汇能力竞技辅导、湖北省“中银杯”职业院校英语口语技能赛手选拔与辅导、湖北省“外教社杯”外语课堂教学设计和微课设计,1名教师获微课技能省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课堂教学能力决赛二等奖,3名教师荣获“中银杯”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
第十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能教学大赛湖北赛区决赛颁奖现场
吴典老师“示范微党课”获奖证书 程思慧老师“铜牌微团课讲师”证书
典型案例11:
紧锣密鼓备赛事 百舸争流竞千帆
今年7月,通过校内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层层选拔,一支由李霞、陈娟、程思慧3人组成的参赛团队脱颖而出,成功进入2023年“中银杯”湖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思政为基,浸润全过程。团队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教案和教学设计,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和竞赛能力。
热爱为本,扎实干事业。备赛工作历时十个月之久,对参赛教师的意志力和耐力是一次极大地考验。为了节约时间,营造紧张而又温馨的备赛空间,队员们自己动手搬来桌椅沙发布置教师工作室,购置床单、插座、书籍等方便午间小憩和查阅资料。她们克服一切困难,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牺牲课余、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深悟高素质农匠培养之道,认真听取、析整专家指导和赛事资源,逐渐构建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怀培养于一体的特色教学内容。
专业成长,努力铸辉煌。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比别人多下十二分的功夫。团队教师结合国标、教材解析大学英语教育使命和愿景,突破教材束缚,融入区域元素,提升了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资源研磨中,团队细化教学内容,制定出一份详细的知识、技能点分解表,克服枯燥情绪,反复琢磨,逐个突破;熟记任务里的每一个重难点,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做到语言流利、条理清晰,展现出扎实的学科功底。备赛的过程漫长而辛苦,队友们耐住性子、熬过寂寞、相互鼓励,以孜孜不倦的求索行动诠释着作为人民教师的担当、责任与奉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三人团队在此次大赛中获得湖北省公共基础课二等奖的好成绩。团队表示,路漫漫行则将至,她们定会持续开足马力,深化教学认知,促进教学创新,以竞赛为契机,成就一支德高身正、博学精技的优秀“人师”团队。
2023年湖北省“中银杯”教学力大赛荣获二等奖
八、发展保障
(一)政策引领
1.方案制定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结合我校关于印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11项重点任务的工作意见》的通知,学院制定下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类课程建设方案》等课程建设文件,进一步指导课程建设。
2.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通识教育学院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领导小组,在院长、分管副院长带领下,教务科协调、推进全院重点建设工作。各教研室做好建设任务与日常教学的协调统一,配合教务科要做好本室课程建设的组织、检查、申报、验收等工作。
3.严格落实重点建设任务
各教研室加强各项任务建设规划,抓实抓牢行动导向、线上线下结合等教学改革举措,重点任务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开花,又要重点突破,梯度化开展建设。
(二)质量保障(举措、典型案例、图片)
1.关键办学能力提升
学院成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全员自我诊改逐渐趋向常态化。诊改工作贯穿办学、课程、师资、学生全面发展等日常管理工作过程,对应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涉及的责任分工,定期督查各岗位日常诊改;增强质量意识、问题导向,对照“深度解剖一堂课”和技能校园建设等指标实施诊断、改进的程序循环实施,实现态化运行管理,促进工作质量提升。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0号文件要求和校领导专项工作指示,学院紧扣“学校推进创建‘双高’和优质本科试点专业”主题,秉承“德识兼修、成人成才”院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程中的四个重点任务,制定了《通识教育学院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方案》。
学院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11项重点任务作为首要工作,参与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全面加快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建设、优质教材建设,明各项目任务目标与思路,计划在2024年攻坚、2025年底全面完成质量工程建设。
通识教育学院参加全国智能语言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
2.二级学院治理
为推动院部治理向纵深发展,形成以制管人,文化育人,爱心暖人的良好机制,学院调整了各岗位职能,先后修订了各岗位职责和标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实施方案、教师日常教学暂行管理规定、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出台了创收管理办法、“深度解剖一堂课”工作实施方案等。成立了学院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深度解剖一堂课”工作领导小组、文明院部创建和安全稳定行动领导小组等,设立了招生联络员、数据平台信息联络员、资产管理联络员、科研信息联络员等,要求全员转变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管理效能,自觉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自觉搞教改促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创新性人才培养水平。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层级负责制、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教风、学风、党风建设井然有序。
3.年报编制
根据咸职院发〔2023〕34号《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院特成立《质量报告》撰写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统稿、发布、上报等工作。召开2023年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的专题会议,明确分工,结合2022-2023学年工作具体情况,从学院发展概述、人才培养、服务贡献、文化传承、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发展保障、特色创新、挑战展望等九个方面认真梳理总结,确保了报告编写质量和数据的规范性,院长审定后将在本院网站挂网对外公开,接受学校检查和监督。
九、特色创新
新时期职业教育在功能定位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院紧扣“学校推进创建‘双高’和优质本科试点专业”中心工作,以“教育强国、通识何为”的时代叩问,积极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努力探索通识教育育人新模式。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通识必修课,是最直面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中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内容,对在中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是非判断能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团队在助推新时代高职语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严格遵循“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课程目标,梯度化开展现代农业专业群和特色医养健康专业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开发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参考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和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Vets证书(初级),选用国规教材《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从国家、学校、课程层面解析大学英语教育使命和愿景。基于“OBE”教育理念,以生为本构建“三段混合、四环相扣、五维结合、多元交融”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语”中有“育”,“育”中有“语”,每个项目和子任务对应相应的思政专题和话题,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教改示范成效明显。近两年师生团队相继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英语职业技能比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为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1.以德立人,彰显语言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建设凸显育人,以“职业精神、文化交流、社会责任、科学技术”等为专题,以“求职应聘、人际交往、健康问题、制造行业”等为主题进行思政浸润,寓枯燥的德育教育于语言教学中,促使学生自觉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世界的“大我”,立德树人。
2.以改育人,实现外语思政铸魂目标
实施“多元交融、四环相扣、五维评价”教学模式,教改中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育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从而达到语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融通,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3.以文化人,“因事而化”关注情怀培养
以“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讲中国故事,显家国温暖,做到了文以载道、化人。后疫情时代教学中,本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抗疫衍生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协作共赢、职业安全、绿色发展等思政话题提升了学习内驱力和思辨能力,涵养了人文情怀。
《大学英语I》课程内容架构
十、挑战与展望
(一)面临挑战
1.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力
我校通识类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素质和结构有待改进,一是基础通识课程师资中中老年教师居多,多年没有引进新鲜血液;二是语数外必修通识教育师资分散在全校各学院和行政处室,通识教育之外的师资难以集中管理和培养;三是现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课程跟踪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将通识课程简单理解为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真正站在通识教育的视角和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四是缺乏名师和领军人才,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强,研究性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在对标学校职业本科和“双高”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也是一种综合、横向、跨专业和学科的教育,我校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质量保障方面没有建立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没有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通识教育工作格局。通识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课程体系看似完善,实则缺乏合力设置和系统性;通识课堂上80-90人甚至100多人的大班授课效果很不理想,与解剖一堂课的理念不相符;课堂外玉屏山学院建设力度不大,需要科学设计通识教育实践项目,构建能为更多学生提供提高综合素质、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环境;各专业学生上选修课缺乏指导,选课时偏重对自己有吸引力的课程,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发展展望
1、创新队伍培养
一是切实提升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形成通德通识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成立以领军人才领衔的专业化教改科研和数字化技术专门团队,进行省级以上项目的技术攻关,如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项目的整合包装,优化团队凝聚机制,强化“双高”核心指标的集体攻关能力。
三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推进“金种子”结构化教学团队培育;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推进“金课堂”模块化教学模式推广;以学科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推进“金资源”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
四是培育名师和学科骨干,弘扬典型,跨专业、跨院部处室组建各学科通识教育教学创新团队,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课,积极实施通识课程精品课堂工程,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2.构建通识特色育人体系
一是坚持“德技双馨、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以“三人”定位(何为“职业人”,成为何“职业人”,何以成“职业人”)、“四匠”融合(匠德、匠技、匠心、匠魂)为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以“五美”塑造(校园文化美、师德师风美、学生行为美、食宿环境美、实训场景美)为育人氛围,以“五声”雷动(笑声、歌声、掌声、读书声、问好声)为育人抓手,通过新时代职业教育“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的技能校园体系创新建设,全面开展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打造湖北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高地”。
二是在课堂、赛场、寝室、餐厅、操场和实训基地等育人场所植入更多的有关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通识素养元素,将职业素养、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落实全员参与“三全育人”工作的分类考核,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应用,推进“三全育人”与“双主体育人”落地生根。
三是加强社团建设,打造育人新亮点。建设一批学生活动室,设立文艺、体育、戏剧、演讲、机电电子、农业绿植等高品质社团,凸显一室一品,建立学生社团特色技能园区。从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出发,广泛开展文化名人和劳模工匠进校园、万人同上非遗课、经典文化悦读、师说、红色之旅、民俗艺术采风、中华文化-咸职故事宣讲、“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各社团传统活动的方法与途径,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社团活动品牌,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
十一、提供案例表
类别 | 系列案例 |
2.人才培养 | 案例1——育“三农”英才 语农匠风采 |
案例2——寓教于乐,理论与体验相结合,促学生阳光成长 |
案例3——第二课堂秀技能,语言操练显风采 |
案例4——“大手牵小手”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 |
案例5——无畏艰难,一路拼搏 数学建模咸职故事 |
3.服务贡献 | 案例6——培训学习强根基 筑梦升本促成长 |
案例7——下乡支教暖童心 双语同台润心田 |
4.文化传承 | 案例8——技能成就多彩人生 |
7.教学改革 | 案例9——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案例 |
案例10——校本教材 促教促赛 |
案例11——紧锣密鼓备赛事 百舸争流竞千帆 |